8、《拿来主义》【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 2.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结合实际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98 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 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1902 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1930 年 3 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成就: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散文诗集《野草》。评价: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2、关于杂文 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犀利、幽默、灵巧、隽永,常借助典故、笑话、趣闻、传说等,通过打比方、分类别、说古道今、谈天说地等手法使议论形象化,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3、探寻背景 本文写于 1934 年 6 月 4 日,最初发表在 6 月 7 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 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革命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4、“介亭”二字的由来 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 。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