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_第1页
1/5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_第2页
2/5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_第3页
3/5
《渔父》课题: 《渔父》 教学目标: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2.能把本文素材恰当地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认识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个性备课部分 第二课时 一、突破性阅读,分析形象 1).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 屈原: A.肖像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 ——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激愤郁闷。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渔父: A.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推移”。当“世人 集体备课部分(学生活动部分) ]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其实他就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B. 动作——“见而问之曰……”“莞尔而笑,鼓泄而去,乃歌曰……遂去,不复与言” 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2). 渔父心中的“圣人”是怎样的?文章实为记叙屈原事迹的,为何要塑造“渔父”这一形象? “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塑造渔父这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二、探究性阅读,拓展延伸 1. 不同...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渔父(第2课时)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学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