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42 年 4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背景连接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入侵租界为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作者就是当时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囚绿记》就写于抗战前期(1938 年)“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树常春藤。因为文章所述之事发生在卢沟桥事变后,地点又是烽烟四逼中的旧都,这就很自然地使读者联想到,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常春藤,正是我们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民族的象征;体味到作者祝福它“繁茂苍绿”中所包含的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念,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心情。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语言基础1.注音(1)镶嵌( )(2)瞥见( )(3)涸辙( )(4)移徙( )(5)茎叶( )(6)嫩叶( )(7)婆娑( )(8)猗郁( )(9)蕈菌( )(10)揠苗助长( )2.解释词义(1)猗郁:(2)瞥见:(3)急不暇择:3.辨析近义词(1)占据·占领[辨析]“占领”指用武装力量取得某个地方。“占据”指用强力取得或保持。两个词都有“拥有、占有”的意思,但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占领”是短时间的动作,“占据”是个相对时间长的动作。①1949 年 4 月 23 日,南京的人民解放军部队是第三野战军第 35 军。② 债券型基金大面积跑赢股基,在基金收益排行榜上上风。(2)留恋·留连[辨析]“留恋”指不忍舍弃或离开。“留连”指留恋不愿离开。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