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活动一、文本品读1.结合注释阅读《琵琶行》和《蒙娜丽莎的魅力》。活动提示:在阅读中,要读懂作品。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内涵,须注意如下几点:(1)总览全文,理清思路。阅读文本要养成边读边标出思路图标的习惯,对文言文有一个轮廓式的印象。(2)比照写作,明辨技巧。将自己幻化成作者,将心比心,自问:如果让我写这篇文章,将怎样立意、怎样构思、怎样行文。然后,再探求作者的思路、技巧、主旨。资料支持:略。2.仿照以下示例每人设计几个问题,向同学征求答案。活动提示:回答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准确简明,因为问题多涉及文本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具有思辨性。要求回答时持之有据,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资料支持:示例:①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曲为何如此动人?琵琶女演奏的成功,不仅在于她有高超的技艺,更主要的是她善于以声传情,声情结合。“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等诗句通过琵琶声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所以有极强的感染力。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之后,很自然地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一是都从京城沦落到外地;二是彼此都怀才不遇;三是彼此都有不幸遭遇;四是失意者同病相怜。诗人想到自己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处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自觉地把琵琶女放到了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一个歌女人格的尊重。他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③ 对琵琶女这一人物,有人持同情态度,有人持贬斥态度。你的观点是什么?活动提示: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应注意联系社会背景,不要割裂艺术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同情: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自诉,实质上是对封建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的道德控诉,造成琵琶女悲剧命运的是当时的封建制度,所以同情她。贬斥:能持之有据,自圆其说即可。④ 为什么《蒙娜丽莎》这幅画拥有神秘而永恒的魅力?在作者看来,《蒙娜丽莎》有着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她像某些音乐作品一样能够“摄魂制魄”,她那神秘莫测的微笑,让人赞叹,让人迷惑,既是一种吸引,又是一种诱惑,既引发读者的无限想象,又让人深深思索。3.从两个文本中,任选一个描写精彩的语段,反复诵读体味,然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