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文本窦娥冤架桥以后东村与西村之间隔着一条小河,由于这里没有桥,两村的人往来都得绕很远的道。这时,有个热心的年轻人,用家里的横梁在河上架起一座独木桥,方便了行人。这很使东、西村的人高兴了一阵子,也称赞了一阵子。但三天以后赞扬声变成一片埋怨声:“哼,一根木头也算是桥?”“平时走过它还要摇三摇,碰上雨天叫人怎么过?”“要是孩子、老人……”“再譬如说扛一袋、拎一包什么的……”“骑自行车的就更没办法!”“……”微感言: 1.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赏读:为学之道,再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利的了。一个好老师,胜过万本书。尊师敬师,拜师求学,是求知的捷径。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赏读: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埋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胜利来自战术的高明,不值得自己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了自己失误的地方,不能再怨天尤人。不骄、不怨,有利于继续战斗。3.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赏读:大人物考虑问题,难免有疏漏的地方;愚昧人经过周密思考,也可能想出一点有益的意见。愚人不应该因圣人的存在放弃了自己的思考。一、作者视窗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剧作《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二、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三、基础梳理1.给加点的字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