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 课 阿 Q 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 Q 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 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 Q 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 年 1月 1 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阿 Q 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二、相关知识阿 Q 精神阿 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阿 Q 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为世人所运用。阿 Q 是一个横遭压迫、备受屈辱的雇农流浪汉,他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为是“胜利者”。阿 Q 性格中最为鲜明的病态特征,便是精神胜利法。关于阿 Q 精神,黄修己教授有一段非常透彻又简明的论述:“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轻、自贱、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种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