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送桥中学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像山那样思考 始得西山宴游记 第 2 课时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 1【学习目的】1.学习本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2.体会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复习检查】 检查字词(1)施施(yíyí)缓慢行走的样子(2)徒:随从(3)回溪:迂回曲折的溪涧(4)极:至(5)斫(zhuó)榛莽:砍伐丛生的草木(6)攒蹙:聚集收缩 【合作探究】 1.好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会使一篇文章“眉目生辉”。你如何理解文题中的“始得”二字?(本文写于宴游西山之后,作者并没有把题目拟为“西山宴游记”,而是别出心裁地冠以“始得”二字,暗含了初次遭遇西山之意;在西山的游历中,与大自然的际会才使作者沉醉,真正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始得”二字,使宴游西山的特别之处才被揭示出来,透露出偶然而又惊喜的心情。)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觉,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3. 本文中心内容是记叙西山之游,为什么开篇却从他处着墨,先写以前永州异山秀水的游览?1(以此作为铺垫,来比照映衬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作者首先是被那登高所见的博大景观而震惊,千里之间的高山深谷如土堆、洞穴,尽收眼底,浮云萦绕群山,与天空连成一体,此时作者才真正感受到与自然同呼吸,与天地同游的快慰。从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尔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与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体现。作者在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脱与审美享受,以至醉不思归。)4.写西山之景,又如何进一步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画细致,寄托深远,情景交融,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在本文没有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