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美忠的“三和一”角色 想不关关于原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临“震”先跑的争论,事过半载在新旧年交替之际又热闹得紧。这场大辩论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在转型期思想激荡的一个表现,颇有标本意义。笔者不避固陋,给以扼要的“小结”,算是新年的试笔,祈愿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平有符合人性的提升。 对于范美忠的评价,极端的观点可以仿“文革”武斗或“华南虎照”事件分为“打”和“挺”两派。“打(倒)派”在前以“郭跳跳”为代表。骂范老师是“畜牲”、“杂种”;这次他进京执教的事发后,发吼声终于吓怕了欲聘他的教育机构。“挺”派则以“个人权利”至上、“言论自由”等新观念为范的临“震”先跑辩护,甚至给他戴上敢讲真话的“勇士”桂冠。当然,大多数论者没有这么极端,并不赞赏范老师只顾自己的先跑行为,但反对将他“钉死”在道德的耻辱柱上,主张他有谋职求生的权利。 我们讨论范美忠事件,立论的角度不可以离开他的社会角色。临“震”先跑时他有三重角色。无论何时他都是公民,依法享有宪法确认的所有权利,他应该有安全感,他应该免于饥寒,他有得到工作的权利,他也有言论自由。彼时,他还有一个特定的角色——中学教师。他有职责和道德义务尽力保护他的未成年的学生们:如果他没有做到或做得不好,违背了社会和家长对师德的期待,他应该感到愧疚。他能为自己背离师德的言行道歉并表示改过从善,他还有做一个合格教师的机会(至于是否要经过教师资格考试,有关部门的选择性执法是否有道理另当别论):他拒不认错,还为自己能讲出“先跑有理”而自豪,那就不配为人师,可以去干别的事。拿陈独秀、胡适当北大教师时的不检点行为来证明道德与学问是两码事,是讲不通的,至少中学与大学的教育对象不同,前者一般未成年,道德观成型期应当避免受不良影响。 5·12 至今,范美忠还有一个特殊的角色:灾民。这是许多人包括笔者,早先立论时没有特别在意的。这个角色至关重要,大地震这种特别经历对人心理状态的改变,我们一般难以体察,但那些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可以告诉我们这种感受,我们可以从观察中得出判断,而这要我们对人有足够的善意以及对人性的弱点有真诚的自省。在大地震来临时,范美忠先跑乃是人求生的本能反应,就像得到海峡两岸中国人赞赏的电影《集结号》所刻画的那个一上战场就尿裤子的知识青年一样,他是身不由己——后者好在知耻而后勇,而范美忠灾后的大言不惭,我们可以理解为灾民的自我保护心理反应,应予体谅。 帮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