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技能的硬道理 有人通过对国内 300 家大中型企业的“2011 年校园招聘启事”进行研究后。得出一个结论: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人的职业“软技能”,而不是把目光死死盯在学历、经验、证书、荣誉上。拥有“软技能”的人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 1 不把职场当战场 叶青拿着某汽车高等专科学校的毕业文凭,成功应聘到一家汽车 4S 店,被安排做汽车销售顾问。在 3 个月的试用期里,只要有顾客光临,他就向人家鼓吹他所卖的那种汽车如何如何好,让人家一定要买。人家提出某方面的质疑,他就毫不客气、毫不留情面地批驳人家,说人家这也不懂,那也不明白,弄得顾客即使想买这种汽车,最后也被气得打消了购买的念头。叶青每次与顾客冲突后,都觉得自己用专业知识打败了对汽车“一无所知”的顾客。还得意扬扬地在同事面前吹嘘:“刚才我又占了上风,弄得那家伙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然而 3 个月的试用期很快就结束了,叶青一辆汽车也没卖出去。4s 店负责销售的主管通知他试用期不合格。本店不予聘用。叶青不理解 4S 店的做法,自言自语道:“我可是有专业文凭的呀!他们为什么不用我呢?” 微评:职场毕竟不是战场,没有必要非分出个胜负不可,即使你“胜”了,也是一个失败者。文凭只能帮你为就业打开一扇门,如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善于化解职场中的矛盾冲突。让和谐的人际关系带动工作效率提高。这些职场“软技能”才是走进这扇门,并不被赶出门外的根本保障。 2 不会合作就不会工作 一家著名的杂志社招聘 4 名记者。经过层层把关、考核,最终有 12 名应聘者进入了复试。 复试的方式是市场调研。杂志社把 12 个人随机分成甲、乙、丙 3 个小组,指定各组的 4 个人分别对企业读者、部队读者和大学校园读者进行市场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分别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负责招聘的副社长强调说:“我们招聘的记者将来要面向社会各个层面,通过这次调研可以考核你们对读者市场的敏锐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每个人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胜任能力。” 5 天之后,12 个应聘者分别把自己完成的调查报告送交到了副社长手里。副社长经过仔细阅读后,把 12 个人召集到会议窒宣布:“乙组 4 名成员被本社录用了。因为 3 个小组中,只有乙组的 4 个人相互借鉴参考了他人的数据资料,使各自的调查报告更加全面翔实。这 4个人正是本社需要的人才——既有独立的工作胜任能力,又具有资源共享、互助共进的团队合作意识。” 微评:不会分享就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