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爱不觉天涯远 男人爱一个女人往往从怜爱开始,而女人爱上男人,则大多源于崇拜。张维桢爱上相貌平平的罗家伦,就是出于对青年才子的崇拜。 罗家伦是五四运动的弄潮儿,声名赫赫的学生领袖。他亲笔起草的著名的《北京学界全体宣言》,简单明了,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激起了全国学生的爱国热情。 1919 年 12 月,罗家伦作为北平学生的代表,前往上海开展学生团体串联。在充满异域情调的美丽的黄浦江畔,他邂逅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张维桢。 这年隆冬的上海,热火朝天。在南京路召开了“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八千多名学生将繁华的南京路挤得水泄不通。罗家伦激情澎湃的演讲,让南京路成了沸腾的海洋。台下一隅,站着上海女子学校学生张维桢。群情激昂中,她专注地盯着台上“传说中”的罗家伦,满面绯红,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种表情,都让她如痴如醉。在那个年代,罗家伦、傅斯年、段锡朋是青年人的偶像,打动了无数女孩子的芳心。张维桢打心眼里崇拜罗家伦,“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罗家伦写的这两句话,已成为她的座右铭。只是一南一北,她无缘与他相见。这一刻,他的激情,他的睿智,他的风采,由那演说一字一句地传递出来,敲击着她的心扉,那么近,滚烫、热烈,直抵人心。爱情就在刹那间产生,少女张维桢被爱情秒杀了。张维桢身上瞬间被附上一股力量,人山人海中,她居然能挤到会场前台,大声地对罗家伦说:我叫张维桢,请你今后多指教!并将写有联系地址的纸条递给他。热情大方、青春美丽的张维桢,让罗家伦的心轻轻地颤抖了一下,一向机智风趣、口若悬河的他,那一刻,竟羞涩得像个邻家男孩,只茫然地嗫嚅道:好的,好的! 爱情着实奇妙。罗家伦曾主张“爱情必须要有双方人格上的了解”,他从不相信“一面爱”或者“照片爱”,但爱情与他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只一面,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回到北京后,罗家伦失眠了,像每一个恋爱中的男孩一样,辗转反侧,犹豫不决,患得患失:她留给我通信地址是让我给她写信?她喜欢我吗?罗家伦想立即写信表达心迹,又怕唐突佳人。聪明的他,灵机一动,给张维桢寄了两张风景明信片和两张小型风景照片。忐忑,期盼。一周后,张维桢回信了,她回赠一张个人小照片。照片上的张维桢笑语盈盈,青春可人。罗家伦心花怒放。一个女孩子将自己的小照寄给他,自然是意味心仪。他在日记里写道:“就是你的照片,使我看了生无限的愉快。”他和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