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与不孝的选择 一个女孩给我来信说,她在美国读博,在她出国读书后不久,父母隐忍了多年的婚姻开始解体,逐渐老去的家人亦期待着及早得到她的回报。女孩不知是否应该放弃美国的学业去尽孝。 我问身边的人,她怎样做才能在道德良心与自身理想的两难中得到平衡?她应该回来吗?怎样才能既保证了自己的生活质量,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回报亲人的期待? 许多人参与讨论。一个年轻人说自己与留美女孩有大致相同的家庭和经历:独生子女,父母含辛茹苦将他们养大,现正在校园读书或刚刚走出校门,一方面对未来充满幻想,一方面必须面对社会上激烈的竞争,同时,随着自己的长大和成熟,也开始理解父母多年为自己付出的心血。他渴望着回报父母,希望因自己的努力使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有的说,应当放下一切立刻回到父母身边;有的说,只有完成学业,多挣些钱才能回报父母;有人说:“在国内有太多的人情网,中国人活得真累。”也有人说:“我也是一个母亲,并不寄希望于孩子的什么投资回报。完成学业后,如果在美国能更好地发展,就不要回来。亲情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弥补。” 关于如何找到道德与理想的平衡,我以为,对此不能坐而论道。具体到每一个人,一定要结合他的生存状况,也要结合当时当地的社会文化与潮流发展。中国是一个以“孝”为传统的国家,孝道,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道德观念。古代为官,父母去世,要辞官回家守孝,否则就是大不孝。明朝重臣张居正权倾朝野,因父亲去世,一时无法分身回家奔丧,竟惹起轩然大波,几乎酿成政坛危机,成为言官们弹劾他的一大罪状。这在当今是不可想象的。 而世事变迁,看当代多少英雄人物,在宣传他们时,往往不会忽略一点,如果他们曾在执行任务中恰逢父母病重或去世,一定会“忍着巨大的悲痛,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大家舍小家”。这方面报道很多,印象中航天英雄、奥运健儿都有过这样的事迹。由此看来,所谓“道德”和“理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绝对不变的只是“变化”。又比如,过去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少妇女因未能生育而惨遭遗弃的故事数不胜数。而现今不少白领丁克家庭,结婚时就选择了不要孩子。 所以“孝”的含义,也随着时代的不同、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在广大的农村,“孝”是对老人的赡养,而生育子女既是血脉的传承,也是生产力的投资。在社会保险不到位的情况下,儿子是年迈的老人得以安详度过晚年的心理与物质依托。但在大城市,对于那些衣食无忧又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