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学习目标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通过学习和运用四读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3、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学习内容一、解题(根据课下注释)1、文体简介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是申说事理的文章,其中,有的偏重叙事,如《捕蛇者说》;有的在说明中抒情,如《爱莲说》;有的偏重说理,如《马说》。2、韩愈及古文运动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25 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刑部侍郎、潮州刺史、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务。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本文第四段他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3、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二、自主学习1、预习作业(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①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② 或师焉,或不焉③ 官盛则近谀④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⑤ 李氏子蟠⑥ 作《师说》以贻之⑦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1 2、归纳整理文言知识 (1)一词多义。师 在文中出现 26 次,请对它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① 作名词,有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