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版语文必修 2《阿房宫赋》参考资料1 .文本全解。 (1) 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杜牧 (803 — 853) ,字牧之,唐京兆万年 ( 今陕西西安 ) 人。唐代著名诗人,晚唐诗的杰出代表人物。杜牧出身高门土族,祖父杜佑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史学家。杜牧晚年任中书舍人,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故人称“杜樊川”。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关心国事,怀抱着中兴唐王朝的理想。他在 23 岁时,有感于唐敬宗大肆兴建宫殿,广罗女色,写作了《阿房宫赋》,希望唐敬宗和朝廷吸取秦始皇滥用民力,恣意享乐,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大和二年 (828) ,杜牧进士及第,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他赴江西、扬州等地,任掌书记、判官等职。他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早年在仕途上不很得意,加上十多年间奔波南北,开阔了视野,促使他更加关心国事,对社会政治持清醒的批判态度,努力探索“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 ( 《上李中丞书》 ) 。开成四年 (839) ,他回到长安,历任左补阙、膳部及比部员外郎。·会昌二年 (842) 以后,他相继出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在地方官任上,他努力改革弊政,为百姓免除强征暴敛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上书陈述用兵方略,为朝廷所采纳。大中三年 (849) ,杜牧回朝廷任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不久,他担任湖州刺史,一年后又内调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的文学创作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杜牧对散文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恰当的论述: “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 《答庄充书》 ) 。据他的《上知己文章启》中说,他所写的《燕将录》、 《罪言》、《原十六卫》、 《与刘司徒书》、 《送薛处士序》、 《阿房宫赋》等,都是对现实有感而发的,针砭时事,政治指向鲜明。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还反映了作者的辟佛思想。杜牧在文章语言方面继承中唐古文运动的传统,使用散体笔调,笔锋犀利,明白晓畅。他还把散文的笔法、句式引进赋里,写出像《阿房宫赋》那样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的新体“散赋”,突破六朝、唐初以来赋体日益骈偶化、声律化的趋势,对宋代赋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四库全书总目》评价他的散文“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 (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