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实践报告《游褒禅山记》是中职语文课本第二册第四单元第一篇文言文。这一单元三篇文言文虽然都是游记体,但各自所采用的写法各不相同,所表达的意旨也不相同。其中《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它与《登泰山记》的写法不一样,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这篇游记,叙述了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立意新颖,言简意丰,言近而旨远。虽然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很模糊,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达到自主学习的境界。这节课主要采用预习自读——小组讨论——质疑解答的思路来学习,将文本交给学生自己充分解读,还原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一、实践过程第一课时 1、展示图片,导入新课首先出示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图片,提问学生: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需要哪些要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目的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有目的的紧扣本文的中心内容。紧接着问:那游览比珠穆朗玛峰海拔低很多的褒禅山是不是也需要这些条件呢?这样就自然地导入课文。在这过程中用学生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的方法获得,学生既有兴趣投入到这个活动中,又能认真开动脑筋,变学习的被动为主动。2、 走进文本 ,自读课文,讨论解决文言字词。文言文重在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有助于语感的把握,有助于对文意的疏通,有助于对文本的理解。(1)播放课文朗读,要求学生听清句读,听清读音。(2)学生自由放声的朗读。字音正确,声音响亮,朗读流畅。(3)齐读(4)再给学生适当的时间默读文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地方用笔画出来。(5)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解决疑难问题。(6)质疑,讨论(7)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父”通“甫”) 2.古今异义 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十分之一。分数的表示法。今:数词) ②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古:不平常。今用作副词:很,十分) ③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至”是“到”,“于”介词,引出下文的地点。今:表提及) ④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于”介词“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