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函数的奇偶性(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学会运用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断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象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和一般性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函数的奇偶性的概念;难点:函数奇偶性的判断.(三)教学方法应用观察、归纳、启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函数奇偶性的全面的体验和理解. 对于奇偶性的应用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学生边学边练,及时巩固.(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在初中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为学生认识奇、偶函数的图象特征做好准备.概念形成1.要求学生同桌两人分别画出函数 f (x) =x3 与 g (x) = x2 的图象.2.多媒体屏幕上展示函数f (x) =x3和函数 g (x) = x2的图象,并 让 学 生 分 别 求 出 x =±3 , x =±2,x =± 12,… 的函数值,同时令两个函数图象上对应的点在两个函数图象上闪现,让学生发现两个函数的对称性反映到函数值上具有的特性:f (–x) = – f (x),g (–x) = g (x). 然后通过解析式给出证明,进一步说明这两个特性对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 都成立.3.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奇函数:设函数 y = f (x)的定义域为 D,如果对 D 内的任意一1.教师指导,学生作图,学生作完图后教师提问:观察我们画出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分别具有怎样的对称性?学生回答:f (x) =x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g (x) = x2关于 y 轴成轴对称图形.2.老师边让学生计算相应的函数值,边操作课件,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然后要求学生给出证明;学生通过观察和运算逐步发现两个函数具有的不同特征:f (–x) = – f (x),g (–x) = – g (x).3.教师引导归纳:这1.要求学生动手作图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下一步问题的提出做好准备. 并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从形的角度认识两个函数各自的特征.2.通过特殊值让学生认识两个函数各自对称性实质:是自变量互为相反数时,函数值互为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