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列:自主创新,有大雄心49 岁的陈志列,已是全球特种计算机行业第一梯队的企 业家。他的研祥集团拥有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的实力,以及在几年内成为世界第一的雄心。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他和研祥要做“中国创造”的标杆……自主创新的梦想“赚到了钱,我们就 一起开着越野车到西藏玩……”当陈志列辞去公职,决心自主创业,放飞他的自主创新梦想的时候,这样向他的创业伙伴们许愿。1963 年 6 月,陈志列出生于江苏无锡。21 岁时,他毕业于辽宁建工学院。其后的三年间,他在辽宁省机械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最青春的岁月是在辽宁度过的,这位江南才子有了抹不去的东北口音。1987 年他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1989 年获硕士学位后被分配到中国航空工业设计院下属的国有公司工作,既当研发工程师,又做业务员。公司的主要销售产品是工控计算机。1990 年,陈志列被上级派到西安开拓市场,他背着两个笨重的金属机箱和一大包资料,坐火车硬座奔赴西安。下火车后他没有休息,直接就在西北工业大学的食堂里召开了“工控计算机产品交流会”。他一个人面对着 100 多位用户和代理商,以出色的口才、扎实的技术和精当的讲解,让整个西北工控行业在几个小时内就记住了他。交流会成功了,订货单纷至沓来……他“千里走单骑”的出色业绩,让公司领导对他刮目相看。1991 年,领导为了给陈志列更大的发挥空间,将他派往深圳,在与公司有业务合作的一家台资企业工作。台资企业待遇好,陈志列是业务和技术骨干,待遇更好,属于“金领”。但压力也大,只一年多,身高一米八多的陈志列的体重就只剩下了 120 多斤。原单位领导一次来深圳出差,顺便看看陈志列,见他瘦成了这个样子,十分心疼。为了不让领导操心陈志列开玩笑说:“我正在锻炼减肥。”但人不是机器,在无限的坚持之后,陈志列终于病倒了。正是在病床上的这段时间,促成了他人生选择的重大变化。两三年来,他已经对中国工控市场的状况非常熟悉。他业绩突出,但卖的都是海外产品。国内企业没有自主创新能力,受制于人,只能被动接受国外二流技术。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国内工控产业落后的现状就难以改变……陈志列的内心深处责任心在萌动。那时,邓小平南巡正在深圳掀起一股新的创业潮。病愈后,陈志列做出了一个决定,自主创业,自主创新,做“中国创造”。义无反顾地创业他的这个想法一出炉,最强烈反对他的是家人。那时他不满 30 岁,是令人羡慕的国家科研机构的干部,是台资企业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