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鲁,但是正直1986 年 9 月 2 日,美国哥伦比业电视台传奇主持人迈克·华莱士完成了工作历程中又—次伟人的接触——采访当时的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那天上午 10 点,邓小平特意换上了一套崭新的中山装,脚穿—双锃亮的黑皮鞋,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了中南海紫光阁。早早在此等候的华莱士迎上前去。邓小平同他握了握手 ,两人就一起走向座位。华莱士一边走,—边高兴地对邓小平说:“我 把今天同您的交谈看成是—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为像您这样的人物,我们记者不太容易得到专访的机会。”确实如此,那是邓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次接受西方电视媒体专访,邓小平对华莱士提出的 20 多个问题——一作了解答。如今回头看,当年邓小平对于中美关系、中苏关系、台湾问题、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以及对干部退休制度等问题的看法和预测,都已成为现实。华莱士问邓小平,他离开后的中国会怎样,是否会回到过去的状况?邓小平回答:“肯定不会。”2004 年,在纪念邓小平 100 周年诞辰时,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回答。当地时间 2012 年 4 月 7 日,华莱士于康涅狄格州一所疗养院中去世,享年 94 岁。把里根问成结巴在美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华莱士。”在将近 60 年的新闻岁月中,华莱士出访过无数个国家,与多国领导人进行过智慧的交锋,他犀利睿智的提问,令见过很多世面的领导人也不得不提高警惕,生怕落入他设置的“圈套”。在美国,华莱士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摘自木木的读者在线阅读网站。华莱士采访时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不让被采访者用外交辞令把问题躲过去。对于关键问题,华莱士会非常巧妙地“穷追猛打、毫不退让”。例如,里根在竞选总统时经常回避他的种族主义倾向,华莱士早就盯上了这个问题,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次,里根谈 话时无意中提到了他的竞选班子,华莱士立即抓住机会开始发问:“里根先生,你的竞选班子里有多少黑人职员?”里根回答:“我不能老实地告诉你。”华莱士说:“这句话本身就能说明问题。”里根着急地说:“不对,因为我不能告诉你有多少职员,我们有……”华莱士打断他的话:“你应该说清楚是白人还是黑人!”里根说:“哦,对,我的意思是我们有、我们有……”华莱十接过话头说:“我指的是竞选班子里的高级黑人职员。”里根支支吾吾:“我们怎么来谈这件事……”华莱士再次打断里根:“很明显,你的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