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波长、频率和波速 教案一、教材分析 《波长、频率和波速》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 3-4《机械波》第 12 章第 3 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一个课时,主要学习描述波的三个物理量------波长、频率和波速。本节内容是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常考的考点之一。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波的波长,能在波的图象中求出波长。 2).知道什么是波传播的周期(频率),理解各质点振动周期与波源振动周期的关系。 3).知道波速的物理意义,理解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之间的关系,能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4).理解周期(频率)、波速的决定因素,知道波由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谁变谁不变。5).能从某一时刻的波的图象和波的传播方向,正确画出下一时刻和前一时刻的波的图象。 2、能力目标:1).通过对波长、频率和波速等概念的自学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理解能力。 2).通过画出下一时刻或前一时刻波形的训练,提高绘图技能,同时体会波动的时间和空间周期性。 3).通过对波动问题多解性的讨论,训练学生全面、周密思考问题的素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波动过程的重复之美,体验周密思考问题能力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难点1.波速、周期(频率)的决定因素以及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画出某时刻波形的技能。3.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教学难点 多解的成因与解的确定方法。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而且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接触到很多的有关波的知识和现象,在初中已经学过诸如声波之类的波的知识,但是那时候的知识过于感性和肤浅,通过高中的学习会把知识落实的更加科学和深刻。五、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探究、交流、多媒体课件。 六、教具和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把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内容做完整并且核对答案。2、教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还有教具的准备。七、课时安排:1 课时八、教学过程 ● 复习并引入新课 师:波动图象与振动图象的主要异同有什么? 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回答问题。 师:与振动过程相比,波动过程要多出一种运动形式,那就是振动在空间的传播,因此描述波动就需要更多的概念,本节课我们就学习描述波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研究波动的运动规律。 ● 新课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波长、频率、波速的学习 师:自学课文 5 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