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课 诗 两 首 课文相关资料1.关于《雨巷》1928年8 月出版的第19卷8 号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戴望舒自松江寄来的新作《诗六首》。其中就有使他名噪一时的《雨巷》。戴望舒这首诗在爱情失落的哀伤中,同时也把自己理想追求与幻灭的感情世界倾注于象征的形象中。从后一种角度来阅读,这是一首典型的象征诗。我们不妨把这首诗看作是一份当时青年知识者的一种心态形象化记录的资料。诗中描写的那种阴霾的雨巷,抒情主人公感到的悠长而寂寥的氛围,便可视作作者所强烈感受的时代气候的一种象征。诗人自己是孤独而软弱的沉思者和寻梦者。一柄油纸伞遮盖不住漫天的风雨,也无法排遣自己彷徨痛苦的心境。诗人在彷徨中,渴望一位美丽姑娘的出现。这个幻想中的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和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美好而苦涩的理想深隐在这个象征的意象中,诗人在苦闷的彷徨中,有美丽的希冀,而这希冀的失落,留给诗人的依旧是更沉重的苦闷与彷徨。得而复失的美好理想带给诗人的是一颗痛苦惆怅的心。这首诗表层上的意思是写爱情,更深层的意义却是个人乃至一代青年人内心复杂情绪的象征。它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个人哀怨感喟的界限,而具有更幽深的思想指向。 《雨巷》以诗的形式,为20年代末的文学界送来了一部分进步而又失望的青年时代情绪的美的结晶。诗人创造了一个充满美丽忧伤而又有着执着追求的小小的艺术世界。当时一部分青年理想得而复失的苦闷惆怅的心态,得到了深层具象的表现。作者因此而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摘自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丁香》(节选自阿来《草木理想国》)中国人未必都认识丁香,却可能都知道一两句丁香诗。远的,是唐代李商隐的名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就这么两句十四个字,丁香在中文中的形象就被定格了。后人再写丁香,就如写梅兰竹菊之类,就不必再去格物,再去观察了,就沿着这个意义一路往下生发或者有所扩展就是了。于是近的,就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一个女人,如果有了诗中一路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就是一个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虽然,我们如果在仲春时节路过了一树或一丛丁香,那么浓重热烈的芬芳气味四合而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