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备课资源●历史回眸我们知道,中国的原始农业并非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只不过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西汉时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相当水平,但由于中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表现出多样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当时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根据当时经济发展的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四大经济区域。其中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经济区,由于地处温带气候,在秦汉以前人们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易于人们的生存和生产,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较早,也较成熟,加之这一地区从夏、商、周,到秦汉始终是我国的政治重心,因而这一地区在我国长期居于经济重心的地位。而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地区,由于不如黄河流域容易开发,所以相对落后。但到两汉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地区战乱较多,使得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迁的人口不仅为南方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还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得南方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最终实现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两晋时期。西晋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权势爆发了“八王之乱”,八王主要在中原地区的洛阳一带开战,一次战役里,就有 30 多万人参战,死伤 10 万多人,洛阳周围 13 岁以上的男子,都被迫当兵或服徭役。这场战乱历时 16 年之久,使得中原地区的人民纷纷南逃,以躲避战乱。在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大量少数民族进入,建立了许多少数民族政权,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争战不休,为躲避战乱、躲避民族压迫,中原地区更多的人民被迫南迁。南逃到江南的西晋贵族建立东晋政权后,积极开发江南,加上之前的孙吴政权,和随后南朝的开发,江南经济得到很大发展,到南朝时已经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达百万的大城市。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是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后,北方接着是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连绵不断的争战,使得民不聊生,中原人口出现了第二次人口南迁的高潮。当北方战乱不断的时候,南方却在不断发展,这样到中唐以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了北方,但此时还未能取代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江南地区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是在两宋之际。由于靖康之难,使得我国出现了第三次人口迁移的高潮。南宋建立后,致力于经济建设,南强于北的局面正式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