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 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整理重要的文言知识,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等词语的意义。 2、体会借古讽今的写法,理解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二、【课前预习】1、中国文学史上往往有作家并称的现象,如“三曹”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宋八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曲四大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国论》的作者是 代的 ,他和其子 、 并以文学著著称于世,世称“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洎(j í)牧以谗诛 不得下咽(y à n) 奉之弥(m í)繁B.弊在赂(l ù)秦 弃之如草芥(ji è) 率(l ǜ)赂秦耶C.暴(b à o)霜露 革灭殆(d à i)尽之际 小则获邑(y ì)D.胜负之数(sh ǔ) 思厥(ju é)先祖父 与(y ù)嬴而不助五国也三、【资料链接】——写作背景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四、课文分析《 六 国 论 》 的 第 一 段 就 提 出 了 本 文 的 中 心 论 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是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为论据,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段再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具体事实来论述第一段中提出的“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授,不能独完”这一道理。第四段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看法。最后一段借古讽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词:弊在赂秦: 率赂秦耶: 非兵不利: 破灭之道也: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固不在战矣: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强弱胜负已判矣: 非兵不利,战不善: 始速祸焉: 惜其用武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