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 2 课时 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参考答案【课前准备区】① 丧失土地 ②沙尘暴 ③植被和地表形态 ④生产力 ⑤粮食和牧草 ⑥饥荒 ⑦三北 ⑧预防为主 ⑨防治结合 ⑩“三北”防护林 ⑪封沙禁牧 ⑫禁樵禁采 ⑬人口 ⑭资源【探究点一】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北方春季干旱、多大风;植被稀少;土质疏松。人为原因:人口膨胀导致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2.沙尘暴的危害方式,大体可归纳为 4 种:沙埋、风蚀、大风袭击和污染大气环境,沙尘暴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强沙尘暴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3.形成沙尘暴天气需要有两大条件:一是强劲的气流;二是干燥裸露的沙尘源。目前,全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属于中亚沙尘暴多发区的一部分。从沙尘源来看,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受境内外沙尘源影响。在我国北方地区分布有 174 万平方公里的沙化土地,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其中的沙漠、戈壁是不可能被消灭的。所以,在我国注定不可能根治沙尘暴。【典例解析】(1)南 北(2)该地区河流发源于南部的昆仑山地,高山冰雪融水为其主要补给来源,多属季节性河流。该地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差异不大,众多河流出山口后顺势北流,故呈平行状;由于河流均流向干旱的沙漠地区,流量季节差异大,沿途因不断蒸发、下渗和农业耗水,流量急剧减少,故流程不长便消失在沙漠之中。(3)西汉时期这里的居民利用昆仑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营造出片片绿洲,加上当时中央政府长期管辖和经营,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富庶之地。(4)唐宋盛世之后,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逐渐增加,下游地区水源有限,难以进一步扩大灌溉面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于是在河流上游盲目垦耕,破坏了固沙植被,导致河流水量锐减或改道,水源逐渐枯竭,再加上战争等原因,古绿洲逐渐退化直至被废弃。解析 绿洲的形成与消失都是因为“水”的原因。干旱地区因为有高山冰雪融水、山地降水或地下水出露,植物得以生长而形成绿洲。古绿洲的消失主要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其南缘为高大的昆仑山脉,由于该地区极度干旱;河流水源来自昆仑山区的冰雪融水,河水自山口流出,依地势自南向北流,因为东西地势差异不大,故形成平行状水系,各自独立。由于冰雪融水有限而且季节性差异大,从总体上看,河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