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 ----把篮球当地球——《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背景: 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使学生们获得终身发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让地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们通过积极参与来获得知识和认识自然发展规律的一个平台。 分析: 虽然学生们对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但很少能真正了解、掌握其变化规律。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有自转、有公转,还有其它运动形式,本节教材在已阐述地球公转特点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该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呢?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熟悉方法入手,从中发现地理问题,再从中找出规律,理解规律,上升至理性认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地球公转的地理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掌握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 图表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二分二至日照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 利用多媒体来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学校的地理教学课件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合成了一个可以较好地演示地球公转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确比较形象、直观。问题是: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上课时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又问题百出。看来,仅凭多媒体的演示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 把篮球当地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地球,在课堂上演示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的关系。案例描述: 在课之前,我从体育组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将篮球的中间一圈用白粉笔涂成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