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 年)1.过渡时期(从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1)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特点:①时间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同时并举。③“一化”为主体,“三改”为两翼。“三改”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 7)的实施。2.三大改造(1953—1956 年)(1)过程: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A、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B、政策:和平赎买。②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2)历史意义:①、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②、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3)局限性:后期工作急躁和粗糙。二、 中共八大 A、时间:1956 年B、内容:(1)指出国内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朝气经济建设方针。C、意义: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的探索。三、错误探索表现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原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思想指导。影响:使“左”倾错误(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B、“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失去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详参 P57 最后一 段。四、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年基本内容(1)思想路线: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2)重点转移: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3)重要决定:改革开放。历史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 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2.经济体制改革(1)起步:农村的经济改革(重点,三农问题)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