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三十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作业时间:月日1.1952年,党和政府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了“五反”运动。通过这场运动,一方面开始建立工人监督生产、参与管理的制度;另一方面,资本家们不敢再进行违法活动,实际上大多资本家已丧失了控制其企业的权力。这场运动()A.确保了土地改革的顺利完成B.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C.为“一五”计划指明前进的方向D.沉重打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反”运动与土地改革无关,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针对私营工商业的“五反”运动强化了国家对私营工商业的管控,为即将进行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条件,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与材料所述内容无直接关系,故排除C项;材料所述的“五反”运动是强化对私营工商业经济的管理和监督,是为了让这些企业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不是打击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2.1950年11月,陈云在第二次全国财经会议上提出财政工作的部署:战争第一,这是毫无疑问的;第二应该是维持市场,求得金融物价不要太乱;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这一精神的贯彻()A.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B.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C.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D.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1950年陈云的经济思想。由材料中“第三才是其他各种带投资性的经济和文化支出”可推知这一精神将军事放在首位,这对经济的恢复发展是不利的,故A项错误;材料观点认为国家经济建设重心是适应战争需要,并不适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需要,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排除市场对经济的影响,在和平年代有计划地展开,而材料中中国的建设方案明显是为适应战争需求而采取的措施,同时也没有完全否定市场,故C项错误;材料中我国的经济建设方案重心是适应战争需求,其他经济建设不得不围绕这一点展开,这推动了与战争有关的重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格局,故D项正确。3.在实施“一五”计划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时,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虽然中共领导人此前曾考虑过首先发展轻工业效果是否会更好些,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选择的可能性很快消失了。“当时的情况”是指()A.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B.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经济发展规律C.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D.冷战对峙格局下国家安全面临威胁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时期我国面临的国际局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而且面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故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是不具备首先发展轻工业的基本条件,而是迫切需要发展重工业,巩固维护国家安全,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符合国情需要,而不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B项;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于三大改造完成后,而“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是同时进行的,排除C项。4.“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8%(计划规定为14.7%),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2.5%~3.5%的增长速度。这说明()A.中国发展国民经济急躁冒进B.欧美国家压缩工业发展规模C.冷战制约欧美工业发展速度D.中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五”计划。根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远远超过欧美国家工业化的增长速度,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背景可知,这主要说明了我国原有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数小有利于高增长率的出现,故D项正确。中国国民经济急躁冒进是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排除。B、C两项不符合史实,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国家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故排除。5.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写道:“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一个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目前要注意的是,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