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练习使用显微镜科目生物教学对象七年级197、198课时1一、教学目标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3.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关注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的关系。二、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标题是“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个标题本身就是本章的重要概念。怎样才能让学生建构这一重要概念?首先要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这就需要观察细胞。观察细胞必然要借助能观察微小物体的工具---显微镜。三、学情分析本节是一节操作实践课,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实践,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关键结构的功能。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创设情境;2.讲练结合,随时评价;3.先通读后详解,教师示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请同学们看我手里拿的这是什么?树叶是由什么构成的?大家见过细胞吗?从今天起,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新的世界------微观世界。要想看到这些细胞,必须借助一定的工具——显微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显微镜、练习使用显微镜。一片树叶叶肉细胞没有导入新课首先,我们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3.能够将标本移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像。齐读目标一遍明确目标把握方向环节一:预习检测上节课我们留下任务让大家熟悉显微镜的结构,哪个小组愿意为我们介绍呢?如果你知道它的功能也可以说出来。认识显微镜之后,我有几个问题:1.显微镜的作用是什么?2.那么放大倍数怎么计算?3.怎样区别物镜和目镜呢?4.物镜和目镜都分别能放大多少倍?放大倍数和镜头的长度有关系吗?最后再给大家1分钟时间,巩固显微镜的结构。踊跃参与放大所观察的东西物镜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镜头一端有螺纹的是物镜目镜有10*和16*,物镜有4*、10*、40*。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熟记知识环节二:动手操作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使用显微镜。哪位同学愿意和老师一起配合来给大家示范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注意:操作到看到物象就可以停止了。观察完之后,老师又有几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忙解决:1.在对光时,使用了哪些结构?2.如果把装片换成不透光的的纸,我们还能看见物象吗?(我们使用的是光学显微镜,是依靠反射外界的光来成像的。)3.哪位同学能说出光线的路径。4.请同学们将低倍镜转化成高倍镜,观察视野的亮度是否发生变化。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之后,我们一起来做一些小的探究。环节四:探究活动探究(一):显微镜下看到的“上(E)”字与玻片上的“上”字有什么不同?探究(二):将物象移动到视野中央时有什么规律?探究(三):当你开始用低倍显微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转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异物可能在哪?A、反光镜上B、装片上C、物镜上D、目镜上集中注意力观察,熟记小组分工,三人中组长动手操作,一人读出操作步骤,一人按照评价表给出评价。反光镜、遮光器不能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物镜-镜筒-目镜-眼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结论:显微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虚像,物像的上下、左右和实物都相反。物象移动与装片移动的方向相反。污物可能存在于三个位置:载玻片、物镜、目镜先移动玻片,若污物不动,则在镜片上;再转动目镜,若污物不动,则在物镜上。所以,答案为D。最后,请大家将装片清洗,放回原位。将显微镜放好。我们一起来小结:一、显微镜使用步骤:(一)、取镜和安放(二)、对光(三)、观察(四)、清洁收镜二、显微镜的使用应注意:(一)、区分目镜和物镜:1、目镜无螺纹,装在镜筒上,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2、物镜有螺纹,装在转换器上,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二)、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三)、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细胞的大小及细胞数目的关系1、放大倍数越小,数目越多,物象越小;2、放大倍数越大,数目越少,物象越大;七、板书设计一、显微镜使用步骤:(一)、取镜和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