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和地球仪(一)学科:地理课时:3总课时数: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过程与方法观察、比较、归纳等教学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难点理解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目的、时间分配等)设疑启发:晴空万里,我们能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能看到月亮像一个明亮的银盘;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地球的形状设问过渡:我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是无法看到地球整体面貌的。那么,古代人是如何逐步认识了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呢?探疑互动:1.我国古代为什么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2.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产生了疑问,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方方的、平平的,大地又变成了个什么样呢?3.通过以上实例,证明了大地确实不是平的,是不是就能得出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结论呢?这是人们的猜测和推理,还有什么办法能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呢?4.1519年9月至1522年9月,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用事实证明了过去人们的猜测和推理,地球确实是一个球体。但是最科学的能够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依据是什么呢?5.20世纪,人类进入了太空,从太空观察地球,并且从人造卫星上拍摄了地球的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小结过渡学生回答球体(球形)。课本P2图1.1“天圆地方”多媒体画面图略(课本P2图1.1“麦哲伦环球航行线路图”)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点拨。5多媒体画面1浩瀚的太空,星光灿烂。配上音乐,推出旋转的地球和课题。(引起兴趣)20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同学们,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从一开始人们的直觉感知(点击“天圆地方”)、到后来的猜测推理(点击“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到用事实论证(点击“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最后的科学证明(点击“地球卫星照片”),从这一认识过程中(点击箭头依次连接以上四图),你感悟到些什么呢大家谈的很好,我们应该学习前人认识自然,不畏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破除迷信,抵制邪教,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观念和探求自然奥秘的志趣;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事物的发生、演变和发展。二、地球的大小提出问题人们在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还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资料数据来描述地球的大小呢?承转过渡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相当于飞机飞行30个小时的航程,时速100千米的汽车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绕赤道一圈,大约要一年多才能走完。这样大的一个地球,人们要认识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难了。解疑归类:今天这节课是我们“认识地球”的第一节课,同学们不仅明确了人类的家园是一个球体,而且对它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查疑落实:练习册多媒体画面图略(课本P2图1.1“地球卫星照片”)评价过渡学生发言组织活动1.学生描述、举例。教师评价。2.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几项活动:讨论交流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多媒体画面7图略(课本P3图书1.2“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画示意图。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掌握规律,达到教学目的请大家在笔记本上画出“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10用对比法比较地球的大小相当于729亿个足球场55地球和地球仪一、地球的形状二、地球的大小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