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渡江战役的胜利和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及其战果和意义。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难点:对于在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的原因的认识。●○教学与方法教法:讲述法、谈话法。学法:讨论与探究。●○教学资料投影仪、电脑、录像机(或VCD机)。录像带或VCD光盘:故事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风雨下钟山》。投影片地图、图片(或电脑课件):《三大战役示意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格》《渡江战役示意图》《三大战役空白表格》《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双方力量对比表格》。●○板书设计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三大战役①主力决战的时机和条件②三大战役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①渡江战役②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全面内战爆发于什么时间?以什么为标志?②全面内战爆发后,敌我双方的战略态势是怎样的?这种战略态势是何时转变的?其标志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导入新课1946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撕毁了政治协商会议决议,悍然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全面内战。由于党中央战略方针的正确,解放军官兵机动灵活的英勇作战,加之广大人民的积极支持,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敌人的进攻便被粉碎。接着,我军转入了反攻作战,又经过了约一年的时间,我军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到1948年9月,敌我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被大量歼灭,敌人被迫采取重点防御的战略方针。形势表明,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据此当机立断,做出了与敌人展开战略大决战的部署。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大家请看这幅图片(电脑显示《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图片,教师结合引言简要说明)。这是一幅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的历史照片。解放军战士登上总统府大楼顶端,扯下了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欢呼胜利,这一事件发生在1949年4月23日。在此之前,我人民解放军还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些战役的情况怎样呢?三大战役①主力决战时机的成熟从1946年6月到1948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里,我人民解放军官兵英勇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00多万人。由于兵力减少,敌人被迫收缩防御范围,将主力收缩至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电脑显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教师指图讲述)。这说明,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党中央果断做出了与敌人展开战略决战的部署。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②三大战役a.辽沈战役(电脑显示《三大战役示意图》,教师指图讲述)辽沈战役是我军发动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大战役。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首役放在东北呢?(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教师简要说明)首先,东北战场上我军相对于敌人在数量上占有优势,这在其他战场上是不具备的。其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补给困难,而且敌人是撤是守,举棋不定。其三,我军在东北有巩固的后方,后援力量雄厚。基于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党中央决定战略决战的首役选定在东北。辽沈战役具体怎样进行呢?首先,我军迅速攻占处于辽西走廊的锦州,从而截断了东北敌人向关内的退路,形成了“关门打狗”的局面,也避免了东北、华北敌人合为一股不利局面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