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课时安排:1.5课时教学目的:熟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了解板块构造学说,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表基本面貌的形成。熟悉常见的两种地质构造及其在地貌上的表现形式,理解掌握地质构造规律的实践意义。熟悉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在地貌上的表现。教学重点:各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在地貌上的表现形态及及其实践意义教学难点:板块的划分、地质构造规律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表、多媒体教室等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列表比较法、观察法教学过程:一、地壳的变动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就是地质作用。如:地震、火山喷发、山崩、泥石流等地质作用进行得很迅速,很激烈,使地面瞬间产生剧变,往往造成自然灾害;有些地质作用进行得很缓慢,如青藏高原几千万年前是海洋。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本身,主要是内部的热能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隆起或凹陷,形成高山或盆地把高山削低、低地填平二、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一)地壳运动按性质、方向分水平运动垂直运动使地表物质水平位移地壳的抬升或下沉地貌弯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断裂张开,形成裂谷或海洋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两者关系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二)板块构造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图3.11)。生长边界有海岭、断层;消亡边界有海沟、造山带。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哪一板块?哪一板块几乎全位于大洋里?2、板块内部地壳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地壳活跃,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于这一带。3、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两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变形变位,常常保留在岩层中。岩层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这些地壳运用心爱心专心动的“足迹”称为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叫构造地貌。(一)褶皱当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时,便会发生弯曲变形,这叫褶皱。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常常形成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背斜向斜形态上向上拱起(岩层自中心向外倾斜)向下弯曲(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新老关系中间老,两翼新中间新,两翼老构造地貌形成时,一般为山岭;后来也可能被侵蚀成谷地形成时,一般为山谷后来也可能成山岭以上表格可对照教材图3.13讲述。提问:试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二)断层(教材图3.14A)1、定义——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位移,这叫断层。2、形成原因——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承受的程度。3、地貌上的表现——大的断层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教材图3.14B)。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下沉的岩块则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断层构造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提问: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分别位于我国哪一省区?(三)了解地质构造规律的意义: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等。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天然气)构造,向斜构造盆地,利于储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工程建设上,隧道工程通过断层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发生崩塌;水库等大型工程选址,应避开断层带,以免诱发断层活动,产生不良后果。四、外力作用与地貌如左图表示外力作用的五种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风化作用结果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壮风化物;在风化作用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风化侵蚀产物,经外力搬运作用离开原来位置,随着流速降低、风力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