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本章规划生物学的进展,一般被人们概括为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宏观方面,生态学的发展非常引人注目,是当今最受人们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从学生个人的发展来看,有关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生命系统的本质、理解生命科学,以及系统论的思维方式的训练、生态意识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从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对于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资源与环境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本章内容在本模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章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五节内容,第1节和第4节可各用1课时教学,其余各节都可用2课时,其中第3节的探究实验用0.5课时进行组织、准备,具体实验主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第5节的制作活动用1课时。“第4章种群和群落”探讨的主要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变化,而在本章,则既要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所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问题探讨”,研究的就是土壤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引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隐含着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节正文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两部分内容。重点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首先需要分析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教材先安排一个思考与讨论活动,让学生挑选一个自己熟悉的生态系统,分析其组成成分,并尝试画出抽象的概念模型。之后,教材再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并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这样,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又重视引导学生对重要概念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教材进一步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又通过复杂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因此,有关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节内容比较重视概念模型方法的应用。问题探讨、思考与讨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等3处涉及让学生建立概念模型、分析理解概念模型。本节内容还渗透了系统分析的方法、思考与讨论的内容,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的主要方面,如确定系统的边界、分析该系统的组分和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研究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研究系统内部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发展变化,等等。“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原高中教材相应内容基本相同,在呈现方式上略有变化。此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在“问题探讨”中安排了比较生动、具体的例子(孤岛生存)此例子就隐含了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规律的探讨。关于能量流动的过程,教材是从生态系统能量的最初来源——太阳能入手来分析的。关于能量在某一营养级的变化情况,教材以能量流经第2营养级为例进行阐述,再概括能量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流动过程。关于能量流动的特点,教材以经典的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研究为例,并且安排了以相关研究结果为材料的资料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特点。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这部分内容,则将本节所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建立了联系,反映了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实际的关系。这一节教材安排了两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力图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拓展视野,以及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应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的“问题探讨”,既与上一节内容相联系,又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运行规律与能量流动规律的差异入手,试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兴趣。引言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曾经成为自己身体一部分的碳,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运行的,然后以碳循环为例阐述物质循环。之后,再简要概述了什么是物质循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不同之处。本节内容也力求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例如“与社会的联系”栏目,介绍了当前碳循环的平衡被打破的实际情况及其后果,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教材在此部分还安排了一个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过程。关于能量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