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理知识体系明目标学法1.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把握其具体表现。2.理解并能阐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增强文化自信。3.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明确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考点中华文化[系统知识—学扎实]1.把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史书典籍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区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区别阐释二者的角度不同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纵向)的角度来说的,博大精深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丰富、厚重(横向)的角度来说的二者的见证或表现不同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我国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4.认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内涵: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用图示法表示为:(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3)与包容性有关的三组关系阐释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要求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同时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就是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这就是求同存异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就是兼收并蓄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的体现,树立文化自信,要充分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定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信念,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就需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正确处理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应用分析—想明白][热点]汉字是由4300年前黄帝的史官仓颉所发明,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现代汉字的字体是经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汉魏隶书体-楷体-宋体演变而来的。在长久的实践中,中华民族创造的辉煌历史和长久积累的知识都依靠汉字保存至今。截至2018年,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已举办了四届,引发了关注热潮。但是,随着键盘时代的到来,传承了几千年的方块字,似乎正从“熟面孔”变成“陌生人”。电脑时代的汉字书写之忧:中国人不会写中国字了?结合材料,分析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为什么会引发学术界的思考?[分析](1)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传承汉字是中华儿女的历史责任。(2)汉字内涵丰富,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汉字书写有利于愉悦身心、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人们的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汉字的现状与未来走势值得关注和重视。[细解题点—考清楚]以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载体,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包容性[例1](2017·江苏高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的诊疗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此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