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教学设计临朐六中高二地理备课组2009年10月18日第1课时传统工业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认识传统工业区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来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的主要原因,了解其整治措施;提高学生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数据的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鲁尔区繁荣—衰落—振兴的发展历程,掌握传统工业区的分析思路和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工业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强化科学的区位观念和人地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难点】重点: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其整治措施难点:鲁尔区的衰落原因【教学方法和手段】方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一、课前预习(见附录预习学案)二、课内探究●导入新课: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在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先后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传统工业区和新兴工业区。其中传统工业区多形成于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本节课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讨传统工业区的发展历程。首先呈现本节授课思路:用心爱心专心曾经的辉煌(鲁尔区的前天)过去的无奈(鲁尔区的昨天)现在的振兴(鲁尔区的今天)昙花一现走向衰落重新崛起(一)传统工业区1.用课件展示“世界铁矿和煤炭资源分布图”,并标出主要传统工业区的分布(如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并落实它们的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总结出其主要的区位优势,填写在学案纸上。2.通过教师对传统工业区的工业部门特征(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部门为主)、工业规模特征(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和工业分布特征(高度集中)的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传统工业区的概念。(二)鲁尔工业区的区位特点通过分析工业各部门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发展状况,并从中发现所隐藏的危机与矛盾,也就自然地认识到鲁尔区衰落出现的必然性。在分析鲁尔区衰落原因时,要突出煤炭工业地位的下降和钢铁工业地位的不稳定,并结合鲁尔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认识煤炭和钢铁工业衰落对整个工业发展的影响。1.展示“鲁尔区产业结构联系图”,学生读图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鲁尔区基础工业是什么?主导工业是什么?●它们都是重工业,说明本区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说明产业结构单一是衰落的内因。2.(1)呈现“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图”,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以下问题:●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这是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的外因。(2)呈现课本图4.10和4.12,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采矿区和储备区的位置有何变化?开采区位置的变化对开采成本有何影响?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明这是鲁尔区煤炭工业衰落的内因。综合以上两个方面,教师对鲁尔区煤炭工业的衰落原因及其作为基础工业对鲁尔区的影响进行精讲点拨,并说明这是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第3段,思考以下问题:●钢铁工业衰落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对钢铁工业的衰落主要从产钢国的增多、替代品的出现和钢材需用较少的新兴工业的兴起三个方面进行点拨,并说明钢铁工业的衰落也是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4.呈现有关鲁尔区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课本66页最后一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就可以理解鲁尔区衰落与环境污染的关系。5.呈现图片“新兴工业拒绝鲁尔区”和新兴工业的工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区位要求。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新技术革命引起的工业结构、生产方式和区位要求与传统工业区有何差异?用心爱心专心●鲁尔区的自身条件能否适应新技术革命的要求?为什么?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让学生在学案纸上进行文字归纳整理,小组派代表叙述本小组结论,最后得出共性的总结。6.小结师生从其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