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宁乡十三中谭胜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知识方面要识记物质概念的定义,理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能力方面培养学生的哲学抽象的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三个方面来解释“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运用举例和关系定义法来讲述物质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产方式客观性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正确对待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使学生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形式,能客观地进行分析,消除不切实际的幻想。【重点难点】本框重点: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本框难点:哲学上物质的概念、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为什么是客观的。【导读提纲】(一)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1)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每一代人都只能在已有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活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具有客观实在性,这就从根本上决定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变化发展一样,也要受自身规律的支配,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二)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1、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也无所谓神的创造作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3、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疑难阐释】1、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理解这一观点有一定难度,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本身没有意识,它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而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由人所进行的活动,人的活动权是受人的意识指导和支配。这样,一方面说社会活动本身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承认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似乎让人感到困惑。另外,长期以来,人们受着神灵天意和人的动机、目的、愿望决定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错误思想的影响,造成对这一问题理解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从社会产生过程来看。人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是同一过程。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第二,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来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史。社会生产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都是客观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力,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展生产力。人们也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状况来客观地决定。第三,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支配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客观的;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规律,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规律也是客观的。用心爱心专心2、对于物质概念的理解(1)物质这一哲学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物质这一概念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唯物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准确理解和把握物质概念有利于对其他哲学概念和观点的理解。把握物质概念既要注意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把握物质概念的重点是物质的基本内涵和物质的特性,这都离不开从它与意识的关系中去理解。(3)理解哲学物质概念是一大难点。难在:同学们比较熟悉具体科学的思维方式,不知哲学有什么特点,哲学概念又是怎样形成的。哲学概念概括性最高、适用范围最广、最抽象。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做更多要求。有兴趣的同学理解这一概念要把握四点:第一,要了解列宁给物质下定义的方法。正由于物质概念是整个哲学大厦的基础,所以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