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中国人口迁移●从容说课本节主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情况,重点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流动人口问题。教材按时间顺序对我国的人口迁移划分了三个阶段,一是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比较粗略,只是对我国历史上引发人口大迁移的“安史之乱”的结果作了简要分析,使我国人口南移,经济重心南移。这方面我们要联系历史知识,互相渗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第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主要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第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人口迁移,这是本节的重点,其特点表现为流动人口增加。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每个同学都深有感触:自从改革开放以后,民工潮涌起,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成为我国人口流动的一道风景。对于这部分内容,我们要明确:按照人口迁移的定义,我国的这些流动人口,其中大部分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人口迁移,但是对我国来说,流动人口数量之多,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影响极大,这种影响并且是长期的,所以教材对我国的这种特有的人口流动现象进行了重点分析。其实,这种现象几乎遍及了我国的村村落落,只要我们留意身边的生活,不难分析出其中的原因和结果。课堂中,我们以生活环境为背景,以身边的人、物为对象,深入理解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德育目标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教学难点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教学方法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教具准备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用心爱心专心1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下面我们来学习。[讲授新课]1.6中国人口迁移(板书)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了解历史上我国人口的迁移概况;其次是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