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设计意图】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各种方法深入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在已有情感体验中,获得新的体验。执教者得善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向指路,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共同收集,处理语言信息,通过多向互动交往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语文素养,形成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让学生在新旧碰撞中形成对问题的新认识。【教学设想】《故都的秋》是鲁人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的一篇自渎课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本篇写成于1934年8月,到现在已经80多年过去了。80多年来时代在变迁,一代又一代的读者通过此篇,了解了“故都的秋”,了解了郁达夫。据郁达夫的儿子郁飞回忆,《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应《人间世》社王佘杞邀写成于1934年8月17日晨的。郁达夫在8月16日接到王佘杞的催稿快信,于8月17日晨便写就了此传世名篇,这源于郁达夫信手拈来,举重若轻,妙笔生花的高超写作技巧。这不得不令人佩服郁达夫平日对景物、人情观察的细致、细腻。郁达夫摄入本文的景物都是极普通,但又极富代表性的,写入本文的人物是一些市井小人物,人物之间的对话也都是口语俗话,然而正是这些普通景物,平凡人物、口语俗话,经郁达夫的妙笔点画后却给人一种不用刻意寻秋而秋味自隽永的感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在浓浓的故都秋味中又寄寓了郁达夫特有的“清、静、悲凉”的感受。因此,我们试图从语言入手,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体味郁达夫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进而知人论世去破译这种寄寓在文中的独特情感。教学方法:比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教学目标】1、反复品读,抓住关键词句,与作品、作者、自然等对话,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学习比读法,提高阅读审美和评价能力;2、揣摩语言,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以景驭情、情景交融和对比衬托的艺术手法。【重点难点】1、研读探究并学习作者匠心独具的高超写作技巧。2、解读作者文字中寄寓的独特情感。【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纵然有秋风萧瑟,也可“留得枯荷听雨声”,哪怕霜叶黄花,也可赏“秋水共长天一色”,“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他乡的秋有声,有色,有形,迷人而美丽,那故都的秋呢?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走进故都的秋,欣赏她与众不同的魅力。二、自主朗读,整体感知1、自主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并附带完成正音、积累的任务。潭柘(zhè)寺歧(qí)韵房椽(chuán)混(hùn)沌落蕊(ruǐ)橄榄(lǎn)韵(yùn)味颓(tuí)废文钞(chāo)廿(niàn)四桥馍馍(mó)鲈(lú)鱼2、整体感知问题:1、初步阅读这篇散文后,你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怀有怎样的感情?2、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3、文中有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景?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明确:1、眷恋、热爱、赞美2、清、静、悲凉3、3至11段。小院、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三、探究研析1、比读法品味语言的高妙原文: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对比:住在一椽破屋里,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子里,你也能看得到……问题:两句话在表达字面意思上有很大的出入吗?明确:没有问题:只看原文似乎是平淡无奇的,加入对比后原文有什么不同吗?注意加点的词句,我们感受一下它们的差别。明确:“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一个“租”字,让“我”的心境产生些许凄凉感,但“泡一碗浓茶”等内容却让人感受到了“我”的舒适、闲适与惬意。“浓”字,让我们感到了茶的浓香,细细品,慢慢尝,回味悠长,苦而回甘,品味的似乎不只是茶,还有故都带给“我”的历史感与沧桑感。“向”字一出,“我”就是这个小院的主人,这方天地就是“我”的天下。这个小院的秋天的早晨,多可喜,让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清凉、清闲,清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