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本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原子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原子结构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已经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但是他们不知道原子核是由什么构成的,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排布的。学生在《化学(必修1)》中学习了许多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但是他们不知道元素的性质和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本节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原子核的结构,以及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并利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某些元素的部分性质,使学生初步了解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的性质(得失电子能力、化合价等)的关系。同时,原子结构的知识也是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和分子结构(离子键、共价键)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必修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而言,本章节是研究一种看不见的粒子的构成,而学生缺乏粒子这种微观的想象能力,所以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大的困难。针对学生没有粒子这种微观的概念,我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法来突破这一难点,展示原子的结构,以及电子绕原子核运动的图片,从而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题。【知识与技能】1.引导学生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懂得质量数和\s\up6(A)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2.掌握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相互关系。3.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涵义,以及核素在医疗、能源开发等方面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构成原子的微粒间的关系和氢元素等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的质量、电性的认识,了解微观世界的物质性,从而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的微观本质;通过原子中存在电性不同的两种微粒的关系,认识原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2.通过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历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3.通过化学与技术——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引导学生关注化学知识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中所起的作用通过“未来的能源——核聚变能”引导他们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形成可持1续发展的思想。【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教学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思考、练习巩固【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学生回忆初中学习的原子结构,然后根多媒体展示:原子结构发展史;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与葡萄干蛋糕模型的进行的预测对比。分组讨论两者不同的原因何在。(1)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了什么??(提示:因为电子的质量相对于a粒子来说可以忽略,a粒子碰到它,运动方向不会发生明显改变。)(2)为什么有少数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极少数的粒子几乎象是被金箔弹了回来,原因是什么?归纳、提炼出;卢瑟福----核式原子模型。(板书课题)聆听,思考。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1):原子内部绝大部分空间是电子在运动。聆听,思考。思考并讨论,回答问题(2):原子中几乎全部质量和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中心的一个很小的区域。聆听,思考。学生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引出核心知识(原子的构成和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和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体会假说、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重点突破】(提问)原子由那些微构成?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知识再现,延伸、扩展。2展示原子结构示意图,明白原子核可以再分,总结原子的构成。(板书:原子的构成)(布置任务)【交流研讨】仔细观察课本P3表格,思考学案上的4个问题:共同讨论第4小题,(小结)1、等量关系★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加中子数(板书)完成学案【针对训练1】讲述2、原子的表示方法:\s\up6(A)X完成学案【针对训练2】、【针对训练3】(板书)完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