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文章,从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最主要的是,要学习他“针砭时弊”,“揭示病根”的务实文风,学习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这应该是可以贯穿和落实到鲁迅先生所有文章的教学中。具体到本文而言,我们认为,应将重点放在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这一问题的探讨上,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深入思考,探讨分析,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则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教学方法:点拨、讨论、讲授。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同学们,提起鲁迅先生,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同学们在初中时学过他的哪些小说?(《故乡》、《故乡》、《孔乙己》等)大家知道这些小说选自哪一部小说集吗?(《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板书)二、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明确鲁迅先生为何要创作《呐喊》。3、体会鲁迅先生思想脉络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三、鲁迅生平(照片)1、照片简介2、鲁迅年表年份::::事件::::1881农历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1893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重病,家产中落。1898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1902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1906与朱女士结婚,复赴日本,中止学医,研究文艺。1909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8~1936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为笔名发表,创作源源不断。1936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于上海病逝。三、课文解读(多媒体运用)教师:无论是伟大的领袖还是平凡的百姓都有自己的梦想,那么,同学们,你们有自己的梦想吗?(有)好,我们先来欣赏一下鲁迅的一首诗---《梦》。1、鲁迅的《梦》很多的梦,趁黄昏起哄。前梦才挤却大前梦时,后梦又赶走了前梦。去的前梦黑如墨,在的后梦墨一般黑;去的在的仿佛都说,“看我真好颜色。”颜色许好,暗里不知;而且不知道说话的是谁?暗里不知,身热头痛。你来你来!明日的梦。---《梦》说明:这里的“梦”是指一种憧憬、一种希望、一种理想。在“那风雨如磐”的黑暗年代各种各样的人,做着各种各样的“梦”。但这一个又一个的“梦”不是“黑如墨”,就是“墨一般黑”,没有什么不同。身在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就象在没有窗户的“铁屋子里”,身热头痛,快要被闷死了。鲁迅在这里为什么这么说呢?鲁迅究竟有过什么样的梦呢?好,下面我们来看鲁迅的好梦.2、鲁迅的好梦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1)“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有哪些?——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2)鲁迅曾经学过医,凭着鲁迅的聪慧与勤奋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医,可鲁迅为什么最终弃医从文了?(《滕野先生》:看录象,)那当初又为什么去学文呢?(救治象他父亲那样的人;日本明知维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3)大家知道,梦想总是美好的,但如果你们的梦想在突然间都破灭了,那么此时你的内心感觉如何呢?(痛苦、失望、寂寞)当然,我们的鲁迅先生也不例外,1923年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演讲中就曾说道:“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走。”3、鲁迅的寂寞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独叫喊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维新不成,学医不就,治文不遂,三大美梦的无情破灭,使鲁迅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陷入了无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