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案教材说明《劝学》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这一专题的第二篇。这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去学习的散文。体现了荀子散文体制宏大、说理形象、论辩有力、逻辑性强的特点,如果学生能很好的掌握课文的深层含义,对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有很大帮助。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背诵全文。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教学方法五读法、点拨法、讨论法。学法指导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2、参照注解,动口动脑,自问自答,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3、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读的要求: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熟读成诵。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二、明确学习目标。三、简介作者及其作品。四、学生读课文。(五读法)(一)一读课文,全班齐读,检查预习。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字词积累。(二)二读课文,小组分段读。要求:初步把握教材内容,能够准确回答所提问题。(三)三读课文,用心默读。要求:1、掌握、积累“劝、中、疾、致、假、绝、兴、用”8个文言常用实词。2、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方法:把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圈画起来,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把问题解决。(四)四读课文,快速齐读。专心爱心用心1要求:1、能够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方法:1、分小组分别找出二、三、四自然段中的比喻句。2、提问:说说作者用这些比喻句来说明什么道理?简要说说“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有什么作用。(五)五读课文,背诵全文。要求:通过反复朗读,最终能够背诵全文。五、拓展探究。六、课堂小结。七、作业布置。八、板书设计。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家乡有句俗话:有儿有女不读书,不如在家养头猪。这句俗话一语道破了读书学习是多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因为学习不仅能够提高的文化涵养,而且还能够改变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困惑,比如: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努力了学习成绩还不如同学,总觉得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好,甚至于怀疑自己的学习天赋不够等等。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和帮助。这就是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所写的《劝学》。(板书课题)2、释题:《劝学》是《荀子》书中的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它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明确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2、理解文中对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观。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4、背诵全文。三、简介作者及其思想以及作品1、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的学说,但扬弃了孔子的消极成分,同时还批判吸收了其他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后王”,提倡重法、隆礼、尚贤使能。在学术上,他提出了“人性恶”的学说,认为善是人为的。他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专心爱心用心2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