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师说◎诗海拾贝送桂州严大夫韩愈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赏析】这首诗的首联一开始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清澈见底,犹若青罗之带;那里的山峰拔地而起,峻峭玲珑,有如碧玉之簪。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许多人养有美丽的翠鸟,并以它作为税赋进贡朝廷;家家都种有清甜可口的黄柑。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同时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诗虽无一字言送别,但宽慰之意送别之情,自在言外。◎语林撷英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5.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宋·李觏《广潜书》)6.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7.片言之赐,皆事师也。(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作者卡片姓名韩愈生卒年768~824字号称谓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籍贯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相关材料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文学主张: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代表作品:《师说》《祭十二郎文》《马说》《送孟东野序》等◎背景呈现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知识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我们学过的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马说》等都属“说”一类的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1.字音受业解惑(huò)庸知(yōnɡ)愚益愚(yú)苌弘(chánɡ)师襄(xiānɡ)老聃(dān)以贻之(yí)句读(dòu)官盛则近谀(yú)李氏子蟠(pán)六艺经传(zhuàn)2.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3.一词多义(1)师(2)其(3)惑(4)道4.词类活用(1)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2)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5)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6)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7)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8)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5.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相当于“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4)吾从而师之古义: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今义:连词,表结果、目的等。(5)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常指许多人。(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6.特殊句式(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3)不拘于时被动句(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5)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