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的生命异常脆弱,病痛、残疾会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会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会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二:(出示幻灯片三、四)下面让我们来地坛与作者的近照。(简介史铁生)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出示幻灯片五)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三: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教学目标,请同学读。(出示幻灯片六)。(一):整体把握课文,解决生字词,分析文章第一部分。(二):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四:课前我们要求大家认真地预习了文章的第一部分,下面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七),请同学口述答案。宿命:唯心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人的生死和贫富等由命运或天命决定,人是无能为力的。坍圮:倒塌,坍塌。玉砌雕栏:用玉雕刻的台阶,栏杆。砌:台阶。亘古不变:从古代到现在都没有变化。亘:空间和时间延续不断。颓墙:颓:坍塌,倒塌。肆意:不顾一切,由着自己性子去做。隽:言语,诗文等意味深长。恪守:严格遵守。恪:谨慎而恭敬。专心爱心用心1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段滑动。熨帖:表示心里平静。五:讲析文章第一部分。(一)史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是和一个特殊的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特殊的环境就是得天独厚的地坛。请同学读第一部分,思考:从总体看,文章第一部分所写的对象及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何作用?明确:对象:地坛;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作用:生命感悟。(二)精读分析:1.阅读课文第一节和第五节第一句话,说一说作者和地坛的遭遇有什么相似之处?明确:地坛被人遗弃;作者:被社会遗弃。同病相怜。[总结:有诗为证:古园荒,地坛弃,经风沐雨四世纪。默看春风与秋月,只为铁生著传奇。2.第一部分有几处关于地坛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幻灯片12)明确:雕栏玉砌不复再,四壁朱颜改。残阳,废园;特点:古旧,荒芜。苍松脆,柏树幽,野草荒藤乐悠悠。正红,沉静。特点:生生不息。总特点:荒芜但并不衰败。3.作者为什么用细腻的笔触描写地坛环境呢?从而就引出了人为什么生?该怎样活的问题。(幻灯片13)让同学思考,回答。明确:出示幻灯片14:残废但并不颓废。4.齐读六个“譬如”句问:这几句字面上是说古园形体被肆意雕琢,有些东西却不能改变,请联系作者经历、遭遇说说文句的含义是什么?明确:被肆意雕琢是“身残”,不能改变是“志不残”,从而古园成为精神乐园,因此,作者是“我要常常到那园子里去”。六:总结:在这里,作者终于找到了答案,解决了生与死的问题。(出示幻灯片16),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顽强地活着是一种幸福。七:课外延伸:导出海子《活在珍贵的人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一层层白云覆盖着,我,踩在青草上,感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