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哈姆莱特(选场)◎诗海拾贝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唐]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注】①本诗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两人都于公元705年被流放岭南。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赏析】诗人被流放到“天长地阔”的岭南,友人不知“人何处”,岭南与京城相隔“万余里”,内心无限愁苦,但未见诗人表现得痛苦不堪,绝望怨恨,而以“何时重谒圣明君”一句收尾,表达了思念君王的赤诚,节制了悲伤的情感。在颔联中诗人回忆洛阳美丽的风光,想象南方崇山峻岭可怕的湿热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语林撷英莎士比亚名句1.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2.玫瑰是美的,但更美的是它包含的香味。3.恋爱的人去赴他情人的约会,像一个放学归来的儿童;可是当他和情人分别的时候,却上学去一般满脸懊丧。4.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5.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6.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负。7.希望者,思想之母也。8.草率的婚姻少美满。9.无数人事的变化孕育在时间的胚胎里。◎作者卡片姓名莎士比亚生卒年1564~1616国籍英国相关材料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代表,在欧洲文学史上被誉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他跟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及欧里庇得斯合称戏剧史上四大悲剧家。代表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背景呈现《哈姆莱特》写于1601年,描写的是古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运动使先进于封建专制思想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而当时的英国由于“王位继承权”问题政治斗争非常尖锐,人们的进步思想和社会的腐朽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悲剧《哈姆莱特》正是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以古丹麦国的政治斗争暗示英国社会现实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悲剧《哈姆莱特》诞生了。◎知识链接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3世纪末期,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艺术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1.字音辨识(1)单音字紊乱(wěn)迷惘(wǎnɡ)虔敬(qián)鞭挞(tà)轻蔑(miè)陨落(yǔn)延宕(dànɡ)俳优(pái)怪诞(dàn)嫁奁(lián)(2)多音字创创痛chuānɡ横横暴hènɡ创建chuànɡ横竖hénɡ2.辨字组词3.词语辨析(1)沟通勾通“沟通”,是指使两方能通连,也指疏通彼此的意见。从语法功能和感情色彩上看,“沟通”一般多用于心理、情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勾通”,是指暗中串通,勾结。用于坏人、帮派之间的暗中勾结、狼狈为奸。两词在搭配对象和感情色彩上完全不同。(2)迷惘迷惑“迷惘”,着重于因难辨是非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书面色彩要比“迷惑”浓。“迷惑”,着重于心中疑惑迷乱而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常与“不解”并用。4.词语积累(1)涂脂抹粉:指涂胭脂,抹香粉,修饰容貌。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2)当机立断:比喻事情到了紧要关头,就毫不犹豫地做出决断。(3)甜言蜜语:指像蜜糖一样甜的话。比喻为了骗人而说的动听的话。1.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有何现实意义?[我的理解]矛盾冲突现实意义哈姆莱特与国王克罗迪斯之间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都是当时现实矛盾的真实反映。在当时,这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是社会过渡时期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较量。通过矛盾冲突,展示了当时波澜壮阔的历史图画,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