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学生就文中难解词语质疑,师生共同解难。[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1.检查背诵情况(略)。2.检查课后练习第三题的完成情况。(1)指名几位同学读练习第三题提供的文段,通过此种形式检查学生的断句能力。(学生读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出示投影:勾践之困会稽也,喟然叹曰:“吾终于此乎?”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而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学生齐读三遍)(2)检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指名4位同学回答,教师点评)明确:“女”通“汝”,作“你”讲。“重采”的“重”,读作“chónɡ”,“重采”指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折节”作“屈己下人”讲。《史记·张仪列传》中言“折节以下秦”。储光《贻鼓吹李丞》诗:“折节下谋士,深心论客卿”中的“折节”都有“屈己下人”之意。“吊”作“慰问”讲。(3)指名学生翻译这段文字,然后指出不准确之处。译文:勾践困守在会稽的时候,喟然感叹道:“难道我就这样固守在这里一辈子吗?”吴王夫差赦免越国以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于是就苦身焦思,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饭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越王勾践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时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4)抽查学生为此段文字所拟的标题。明确:标题为:卧薪尝胆。二、结合练习题二,梳理归纳“知、复、既、劝、遂、当”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指名6位同学依次解释“知、复、既、劝、遂、当”六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例句加以归纳整理)明确:(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知道)知(2)如寡人者,安与知耻(感到,感觉)(3)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4)孰为汝多知乎(通“智”)出示投影:素与副使张胜知(相亲,相好)教师简析:“知”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知道”“感到”“感觉”“主持”“相亲”“相好”讲。②通“智”,当作“智慧、技巧”讲。明确:(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繁复)复(2)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再)(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繁复)出示投影: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又)教师简析:“复“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繁复”“恢复”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再”“又”讲。明确:(1)既而儿醒,大啼(不久)(2)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已经)(3)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出示投影:(1)楚人未既济(完全)(2)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且)教师简析:“既”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副词,当作“不久”“已经”“完全”讲。②可以作连词,当作“既然”“且”讲,表条件关系或并列关系。明确:(1)果行,国人皆劝(勉励)劝(2)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说)出示投影:三曰劝农功(鼓励)教师简析:“劝”在古汉语中也作动词,当作“勉励”“鼓励”“劝说”讲。明确:(1)自杀未遂(成功)遂(2)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于是)(3)遂使之行成于吴(终于)出示投影:(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终究、最终)(2)四方无一遂(成功)教师简析:“遂”在古汉语中:①可以作动词,当作“成功”“实现”讲。②可以作副词,当作“终于”“于是”“终究、最终”讲。明确:(1)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掌管)(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当)当(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阻挡、把守)(4)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必定)(5)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将)出示投影:(1)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2)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应该)(3)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dànɡ)(适当)(4)安步以当(dànɡ)车(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