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第27课新中国外交一、教材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及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些屈辱史实,对近代中国“跪在地上”办外交有很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他们学习本课内容提供了思想准备,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进而导入对新知的学习。本课学的知识离当今时间很近,学生对具体的内容很感兴趣。对于理论需要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拔高。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一目中关于政策和方针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必须理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这三个具体的政策怎样体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第二目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间的关系成为难点。第三目中涉及到的小概念成为盲点,比如“印度支那”,对“求同存异”的解释也成为难点。该班学生整体比较活跃,好学,善思,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比较强。还有个别的同学对历史拥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刨根问底,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分析当时外交政策制定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分析归纳新中国初期的主要外交成就,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3、通过对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提高分析比较历史事实的能力。4、通过阅读史料和教材内容,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方针的含义及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材料分析,进一步培养对相关材料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习,进一步培养合作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是中国对世界外交的贡献,不仅是国与国之间的基本准则,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艺术,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本课的导入环节中,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场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学引发思考新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为正式上课的切入做好铺垫。旨在培养学生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通过PPT展示当年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手稿对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通过PPT展示当年周恩来总理的亲笔手稿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对于“求同存异”可利用录屏软件制作微视频文件《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讲话》,创设氛围,营造环境,调动学生情绪。同时感受老一辈外交官的人格魅力。多媒体将概念直观化,帮助学习者弥补了必要的感性认识,降低了学习难度。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和《二十一条》的签订场面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学引发思考新旧中国外交的根本区别。多媒体展示授课要求学生对课本和多媒体提供的视频以及图片内容、文字材料等信息进行简单的整合,归纳要点并以量规的形势记录下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多媒体和黑板结合课后问卷小测试反馈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多媒体设计测试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关于外交的成就,在线索的梳理上是比较满意的。对于新中国成立一年时间同十七个国家建交,也可以适当的让学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