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雷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和现代戏剧的文学常识,概括故事情节,熟悉剧中人物关系。2、理清思路,抓住戏剧冲突,分析理解题目内涵,把握本剧主题。3、欣赏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分析戏剧中的人物性格。4、分析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理解能力。2、认识作者在剧中所表现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同封建阶级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思想的血肉联系的深刻思想,感受领悟作者通过对资产阶级家庭没落、腐朽、污浊内幕的再现来揭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意图,并能从中获得精神启迪。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作者及现代戏剧的文学常识,概括故事情节,熟悉剧中人物关系。2、理清思路,把握戏剧冲突,领会主题。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提问的基础上,小组讨论、教师提供资料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把握阅读戏剧的要点,培养阅读戏剧的能力。理清思路,把握戏剧冲突,领会主题,培养阅读理解能力。预习任务一、查阅相关资料,整理现代戏剧、作者曹禺的有关知识。二、认真对照课文注解阅读文本,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三、根据节选部分人物之间的冲突,把握本文的戏剧冲突,并给每一个戏剧冲突分层,理清思路,四、初步概括主题。作者与背景材料:1、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原籍湖北潜江。他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的有很大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剧作家。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928年,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校期间,继续演剧并攻读了大量的中外剧作,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戏剧作品,这为他以后的戏剧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1933年毕业前夕,年仅23岁,即完成了处女作《雷雨》。继而又发表了《日出》(1936)、《原野》(1937)。他的三部曲,犹如一道道的丰碑,矗立在中国的剧坛上,从而决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发展上,特别是话剧文学上的奠基地位。1940年创作了《北京人》,并且根据巴金的同名小说成功地改编了话剧《家》。解放后,长期担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为历史剧《胆剑篇》(1961年)和《王昭君》(1978年)。2、戏剧的定义: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3、戏剧的种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2)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等待戈多》)、多幕剧(如《雷雨》);3)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4、戏剧的要素: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有四点: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5、戏剧的特点: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1)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2)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3)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4)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6、相关概念:1)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2)戏剧语言包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