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本节教材分析(1)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应用化学平衡理论描述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平衡过程2.能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沉淀溶解和转化的本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将“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为“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和思考原有知识的方法2.通过沉淀溶解和转化知识的学习,将溶解平衡理解为化学平衡的一种特殊形式,加深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辩证统一的科学思想,学会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和创新;2.通过对溶解平衡规律和方法的总结,体会事物变化丰富多彩的内在美;3.通过对溶解平衡的学习理解外因和内因对事物影响的辩证关系,建立矛盾的统一和转化的自然辩证观;4.能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从反应原理角度进行一个合理的解释,增强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能力。(2)教学重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3)教学难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和转化(4)教学建议1、教学中,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将“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转化成“固体溶解的问题”来讨论。这是因为“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常常给人的印象是一种单向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的,而“固体溶解”却是一种双向互变的、动态的过程。因此,这种讨论问题方式的改变不仅仅是为了介绍一个知识点,更是对一种思维方式的探讨。2、重视“沉淀平衡常数”——溶度积Ksp虽然课本把溶度积的内容放在“科学视野”的楷体字选学部分,如果不利用高二系统的学习平衡和各种平衡常数的时机突破难点,到高三时就会事倍功半。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引入新课】【演示实验】向饱和NaCl溶液中加浓盐酸【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讨论产生现象的原因用初中学习的溶解度知识和高中学习的化学平衡理论。来分析产生NaCl几种情况,引入新课。【学生】思考回答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Cl-浓度上升平衡左移,NaCl析出【过渡】可溶电解质既然存在溶解平衡,那么难溶电解质是否也存在溶解平衡?导入二材料:氯化钡有剧毒,对人的致死量为0.8g,氯化钡的毒性主要是由Ba2+引起的。但做钡餐时却选择使用硫酸钡。用心爱心专心1问题设置:能否改用碳酸钡做钡餐?导入:分析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分析溶液中的离子的存在。能否产生Ba2+是能否产生毒性的关键。硫酸钡和碳酸钡的主要区别是硫酸钡难溶于水和酸,不能溶解就不能产生Ba2+。而碳酸钡不溶于水但可溶于胃液中的盐酸,产生Ba2+,有剧毒。用心爱心专心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