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民本◎诗海拾贝分题得渔村晚照[宋]徐照渔师得鱼绕溪卖,小船横系柴门外。出门老妪唤鸡犬,张敛蓑衣屋头晒。卖鱼得酒又得钱,归来醉倒地上眠。小儿啾啾问煮米,白鸥飞去芦花烟。【赏析】本诗一反传统,全用写实,为我们描述了一幕让人心酸的渔家生活场景。全诗不用一典,明白如话,却又含意未尽:渔人迎风斗浪捕鱼的艰辛没有着墨,渔人日常生活的艰窘也没有交代,但却又一览无余地展示在了人们的面前。徐照笔下的渔翁是一个地地道道、处境艰难的渔民形象。他辛苦地打了近一整天的鱼以后,时已傍晚,他把小船拢了回来,横系在自家的柴门外,然后就沿溪叫卖去了。但他用少得可怜的卖鱼钱又买了酒,在回家路上喝醉了,到家就闷声不响地躺在地上睡着了。他的生活清苦辛酸,是当时许多贫苦渔民的缩影。◎语林撷英1.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孟子·尽心下》)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4.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作者卡片姓名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字号称谓名轲,字子舆籍贯邹(今山东邹城东南)相关材料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曾三迁其家,最后与一所学堂为邻,使孟子终成大器,“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传为佳话。晚年时孟子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一部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详尽,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背景呈现“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开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溃,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孟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知识链接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书中。“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以德服人”“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说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认为“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还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不信仁贤,则国空虚”,“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最快乐的事。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更是起到了直接的作用。一、字音辨识社稷(jì)粢盛(zī)走圹(kuàng)驱爵(què)数罟(gǔ)洿池(wū)丧死(sāng)庠序(xiáng)孝悌(tì)二、通假字①为丛驱爵者“爵”通“雀”②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莩”通“殍”三、一词多义(2)苟(4)以四、词类活用①填然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动用法,为……办丧事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用作动词,称王④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五、古今异义①牺牲既成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为公众事业而死。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凶狠,凶恶。③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古义:跑,逃跑。今义:步行。六、文言句式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判断句②为丛驱爵者,鹯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