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主题抗日战争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根据“课标”在课程性质上的定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本课内容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指导,将其设计思路如下:创设一个情景——东京审判;搭建一个舞台——国际审判法庭;提出一个诉求——1937--1945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的罪行,要求日本承担战争责任;培养一种情操——理性爱国2.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学习了历史,并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开卷考试,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所以在教学中可以补充并深入对知识点的教学。同时,学生的逻辑思维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展开一定程度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探讨。但是,他们刚刚进入高中,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相对比较匮乏,历史素养也还不够,因此在理性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老师的引导!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1.教材地位人教版必修1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包含8个课时的内容。其中,《抗日战争》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全民族抗战并取得的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它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2.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本课主要有以下教学内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民族的抗战、日军的滔天罪行、抗战的胜利。根据前面确定的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主要采用“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课前要求学生分组搜集相关资料进行交流,然后整理资料、观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情景——东京审判,搭建一个舞台——国际审判法庭,学生在这个国际审判法庭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既可以以原告中国的身份对日本进行控诉,列举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也可以以原告证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的身份证明日本的侵略和中华民族的抗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需要适当点拨,教育他们要理性爱国!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全民族抗战难点: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4.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能力比较全面地了解有关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史实,理解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了解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侵略罪行。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再现、问题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对整个历史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开展师生合作、生生合1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了解国难当头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致,为维护民族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战争责任观,让学生学会理性爱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5.教学策略设计根据有效教育原则,本课主要采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角色扮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6.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陪审团(审判长——老师)。指导学生进入“时空隧道”,利用网络和相关课程资源分别搜集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在中国抗日战争中(1931年——1945年)的相关图片、资料、影视信息,并通过发电子邮件、网上聊天等形式与老师和本组代表交流、探讨。老师和各小组代表整理学生搜集的资料和观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东京审判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东京审判的现场,大家现在分别就坐于中国,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陪审团(审判长——老师)的席位,原告中国,原告证人为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英、美、缅,被告是日本,亲身感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播放幻灯片:国际审判法庭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情景,将学生带入这个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