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有关资料一、作者简介余光中,福建省永春县人。民国十七年生於南京。余氏就读大学时,已在报刊发表新诗及短评.大学毕业,出版诗集,四十三年,创立蓝星诗社,并陆续发表散文作品。余氏兼擅新诗与散文,风格多变,著作丰富,新诗集有五陵少年、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散文集有左手的谬思、逍遥游、焚鹤人、听听那冷雨,分水岭上等。二、题解本文选自听听那冷雨。作者身逢家国之变,作品常流露浓厚的家国之思。本文以微寒潮湿的春雨象徵心情,并以雨声、雨景為引子,回忆自己半生漂泊的经歷,文中屡引古人诗词,以衬托出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追思嚮往之情。行文时空交错,句式多变,实验性极强。主旨:藉雨声雨景,回忆生平往事,以寄託对故国河山与传统文化的嚮慕之情。三、赏析以描写望著雨中的家的心情终,作者在中间各段採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知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於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完全用作诗的方法,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浙浙沥沥呼之欲出。这篇文章是那个充满著昔日家国忧愁之思年代的文字。时日久远,但今日读之,仍然觉得是所读过的音乐性韵律最强的一篇文字。诗人為文,文字特别凝敛生动而富有韵律感。许多人评论感觉上喜爱余光中的散文更甚於他的诗。《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从听听那冷雨中可以学到最多的应该就是"丰富的修辞"技巧吧(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像"、"如"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乾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為「正对」,意义相反者為「反对」。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浙浙沥沥,天潮潮地,即连在梦裡,也似乎把伞撑著。△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為「比拟」。可以分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例如:△索性把沥沥的灰雨冻成乾乾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迴迴旋旋地降下来,等鬚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共4页第1页△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麼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紜紜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裡面是中国吗?那裡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递」。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