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课题《李清照词两首》课时1授课班级29班考点、知识点古诗词鉴赏学习目标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重、难点重点:以诵读为纲,以分析为线,知人论世,解读李清照之“愁”。难点:两词对比鉴赏,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创作风格的变化。学习内容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有一位女子,用自己的灵性穿越古今,用自己的艺术在水星的环形山上留下美丽的名字。在她的笔下,青春少女是如此娇羞俏皮:“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在她的笔下,夫妻间的相思是如此浓烈、难以开解:“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让我们回到1000多年前,和这位被誉为“一代词宗”的女子握一下手,谈一下心。二、初读感知,把握情感基调,体悟出“愁”绪三、诵读,寻愁《醉花阴》开篇言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直抒胸臆,景中有愁,愁中有景。继而又有铺叙白描之景,比喻灵动之词,句句含愁,愁思不绝。《声声慢》“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胸臆,以看似平静之语道出心中不堪承受之愁,在词尾喷薄而出。其他词句亦句句愁思缭绕,令词人深困其间,不可开解。四、诵读,析愁以“怎样表现愁?”为中心,互相质疑解疑,紧扣文本、感知意象,达到“析愁”的目标。(一)意象意象是情感的寄托,引导学生从意象看端倪。本文所选意象均被愁思笼罩,而且符合传统审美标准,可引导学生激发记忆库,回顾总结含有“东篱”“酒”“黄花”“雁”“梧桐”等意象的相关诗句并探究拓展其丰富内涵。(1)“东篱”“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而,从古至今,大部分人将“东篱”解释为“种菊花的地方”,“东篱”就是陶翁自己培植的小花圃,种上喜爱的菊花,供自己品评。只是这么写来突出自己的志趣和悠然得意的田园生活。唐朝时,“东篱”意象仍旧被广泛使用。据《全宋词》记载,宋词中有关“东篱”的运用就达到了156次。而对该意象掌握得最精彩的,非李清照莫属。李清照前期的作品中,多用“东篱”意象,如“不如随分樽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幽香盈袖”。李清照笔下的“东篱”,已基本局限于重九之菊。与陶渊明和白居易不同的是,李清照笔下的“东篱”,既无“悠然”,也无“悲苦”,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一份相思的惆怅。重九之时,正是与家人团圆、与友人登高的好时节,可李清照所思之人却远在他乡,她独自对着菊花,又怎能不睹物思人?(2)“酒”酒有愁绪。“借酒浇愁愁更愁”“呼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潦倒新停浊酒杯”“酒入愁肠愁更愁”“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有闲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酒有豪放。“白日放歌须纵酒”“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3)黄花“黄花”即菊花,以其淡雅的外表和傲霜的特性,当仁不让地成为高洁之士最佳的精神寄托。对菊的喜爱,尚可追溯到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到了陶渊明这里,菊开始有了隐逸的含义。晋以后,“东篱菊”已然成为一种典故,被那些有归隐之意的诗人们信手拈来。(4)“雁”触发乡情、亲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代指书信、音信。“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比拟自身孤苦落寞。“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渲染悲壮凄凉。“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5)“梧桐”孤然傲立,品行高洁。“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伉俪情深。“梧桐相待老,鸳鸯合双死”“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愁闷苦思。“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二)叠词叠词运用是《声声慢》的一大特色,也是愁思的集中体现处。可引导学生分析其艺术效果。(就此完成“析愁”目标)吴承恩评价《声声慢》:首起十四叠字,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