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拿来主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所给资料,了解杂文的相关知识和本文写作背景,理清本文思路和结构。2、把握比喻、讽刺、反语的手法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杂文犀利、辛辣、幽默的语言特点。3.学习比喻论证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在学生预习、小组讨论、反馈预习问题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引导、讲授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动形象的论证方法对表现思想内容的好处。2、认清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批判地吸收。学习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所给资料,了解杂文的相关知识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对照注释,疏通文字,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3、理解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把握写作意图。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问的基础上,教师合作探究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2、知人论世,学习结合背景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主旨的方法。预习任务一.对照注释,疏通文字,划出不懂得的字词。二.本文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安排结构的,“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要拿来?应怎样拿?在“为什么拿来”的部分,作者指出过去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拿来主义”者应该具备什么条件?围绕这些问题,划出本文的结构图。三、在“为什么拿来”的部分,作者指出过去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划出相关语言进行分析。四、“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是怎样说理的?五、试着写出本文的主旨。作者与背景材料: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2、杂文是一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其特点:①短小、活泼、犀利、隽永。②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③题材广泛,形式多样。④大中取小,小中见大。3、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4、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自主检测1、解释下列词语。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国粹:冠冕:孱头:2、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的什么?文章分几种情况分析的?问题意见